西方对俄罗斯的谈判前景日渐黯淡,眼下更愿意以经济手段施压,而能源作为俄罗斯最大的创汇源头,自然成为优先打击的重点。基于这一判断配资吧,西方首先把目标瞄准了印度,试图借印度来影响俄罗斯的能源收益,给俄方的出口带来更直接的成本压力。
印度经济高度依赖对欧美市场的成品与半成品出口,西方因此以为手中握着对印度的谈判筹码。不过,相较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欧美对印度的需要并不稳固,且可以从其他地区快速替代。这样一来,印度看似处在被动位置——它所依赖的那些产品既可由印度生产,也可在全球其他地区获得——原本还可能被用来牵制俄方的策略,现在却显得不再那么易于把握。 然而面对这轮咄咄逼人的压力,印度并未退缩。不同于让对方以他国产业替代品来压制,印度直接把能源问题摆上谈判桌,用更具震慑力的方式回应西方的施压。 印度外长苏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若从印度购买石油遇到阻碍,无论是原油还是成品油,请不要去购买。没有人强迫你买单,但欧洲仍在采购,美国也在买。因而如果你不愿买,就别买。这番话被视为对欧美的公开挑衅和现实压力。 原来西方对印度的压力并非毫无效力。印度炼油厂被迫提高产能以应对国内外市场需求,而按印度当前的经济水平,内需并不能消化所有产出。印度从俄方以折扣价采购石油,价格通常明显低于周边中东产油区的同类品,经过加工后再运往欧美市场销售,形成了一条以能源为桥梁的贸易链。 欧洲多已中止从俄罗斯采购大部分石油,但欧佩克的增产幅度有限,若没有俄油填补空缺,全球市场就会出现明显缺口。对私营能源公司而言,若能以稳定价格获取俄罗斯原油及其加工品,利润无疑将非常可观。这也使得印度成为了一个“中间商”式的枢纽角色。 因此印度不过是扮演了一个中间商的角色。欧美发起的制裁若压缩了印度的采购量,印度仍可通过转手与定价来维持利润,然而终端的欧美市场对能源的持续需求并不会因此消失。欧美误以为对印度的打击已经奏效,结果却把冲击转向了自身的能源安全与市场稳定。 欧美对俄罗斯的非能源领域制裁,也在削弱本国企业的国内销售,顶多也就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若要对俄罗斯能源实施全面制裁,代价更大,且市场缺口难以在短期内自行弥补,最终只能通过印度等中间商来获得俄油,成本与风险并存。 同样滑稽的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出口量也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国内石油公司多为私有,采购与销售的链路各不相同。一方面不断向外出口原油与成品油,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企业持续从海外回购原油进行加工,或买回成品油再出售。正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分工格局中,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俄罗斯石油高度依赖,成为 geopolitics 里一条难以忽视的现实因素。 发布于:天津市凤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