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局势升级的夜晚,8月24日的天空被密集的轰鸣划破。消息称,内塔尼亚胡亲自站到指挥席前股票配资怎么个流程,指挥以色列空军对也门首都萨那发动了一轮猛烈的空袭,目标锁定在城市的核心与关键设施。爆炸的火球掀起滔天的烟尘,总统府周围一片瓦砾飞扬,旁边的油库和发电站也陷入火光与浓烟中,夜空被火光映成橘红色,街道上短暂的平静被持续的震动打破。整座城市的灯光在瞬间黯淡,警报声与碎玻璃的哗啦声交错在这座国家首都的夜空之下。
据以色列《时报》在24日晚间的报道,行动持续约15分钟,投射了30余枚导弹,动用了多达12架战机参与空袭,包括数架战斗机与数架空中加油机。由于萨那距离以色列约1800公里,支援人员和装备在飞行途中经历多次空中加油,确保远程打击的持续性。此次行动不仅对总统府进行了精准轰炸,还覆盖了发电厂、石油设施以及多处胡塞武装的导弹基地。整体打击集中在4个主要目标上,约有35枚弹药落下,造成至少4人死亡,超过60人受伤,现场的震感和火光持续蔓延了数小时。 与此同时,空袭还伴随对胡塞武装高级官员的清除行动。这一层面的打击被视为把战争范围从地面基地延伸到组织核心的努力,意在削弱指挥体系的运转能力,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制造更大压力。相关行动的细节在短时间内未能全面公开,但目标的确切性质被视为一次高风险的高强度打击。 这样的攻击来得异常突然,让人不禁质疑:在此前被广泛报道要对加沙进行全面军事行动之际,为何突然把目标转向也门?分析人士给出两点解读。第一,转移国内外注意力。这被不少人视为尼坦尼亚胡的拖延战术。他公开承诺要“迅速消灭哈马斯”,却在实际行动层面难以兑现,于是通过转移注意力、集中兵力在外部对手身上来缓解民众对加沙战事的压力与批评。第二,来自胡塞武装的持续摆动对以色列形成持续压力。最近一周,胡塞方面似乎在按部就班地“打卡”,让以色列不得不时刻提防来自海上和空中的新一波袭击。 值得关注的是,昨天胡塞武装部队发言人叶海亚在社交平台X上宣布,组织首次使用自制的高超音速导弹对以色列船只MSC SARAH V号发动攻击,直接针对以色列在海上的资产。这意味着打击对象已经从陆域转移到了海上,彰显胡塞在武器系统上的自给自足与战术灵活性。过去一周,胡塞通过“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以及无人机,对以色列展开连续不断的袭扰。仅在22日一天,他们就对以色列的多处目标实施了两轮打击:一轮为空中无人机袭击,另一轮则动用了新型超音速导弹,形成了对以色列防线的多层次压力。 胡塞武装的战略意图十分清晰:虽然很难对以色列造成决定性、致命的伤害,但通过持续的袭扰,将以色列各地的防空警报推向高频状态,迫使以方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处于紧绷状态之下。无论打中与否,防御压力的增加都会侵蚀以色列的战时与民用生活的稳定性,带来持续的心理和物资成本。 对内塔尼亚胡而言,当前的情势简直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在加沙问题上的强硬姿态与现实中的战略困境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张力。手中掌握的资源并未如外界期待的那样迅速扭转战局,这使他不得不在多条战线之间摇摆,试图用对外打击来换取对内的压力缓解。然而,这一转向未必能改变当前的总体局势,反而很可能使以色列陷入两难:既难以迅速解决加沙问题,又需要应对来自其他方向的持续威胁。 关于以色列媒体声称的第二次暗杀也门胡塞总参谋长小加马里的行动是否成功,目前仍存疑。无论结论如何,胡塞一方都强调,行动是对以军“全面进攻加沙”的回应与反制,试图通过各类打击维持对以色列的战略压力。在战术层面,以色列看似占据上风,但在更广阔的战略格局中,它在加沙的战争已渐渐进入泥潭。多股力量在加沙地区林立,圈层错综复杂,巷战与清剿并行,代价日益沉重但却没有显现出明确的收获。当前的攻势与抵抗之间,似乎正演变成一场“空耗资源、消耗耐心、考验全球支持”的长期博弈。 发布于:天津市凤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